独家专访,旅法剑客费若秋的哥大求学路
在纽约曼哈顿晨边高地的哥伦比亚大学校园里,一位身着运动服的亚裔青年正快步走向图书馆,他背着一个略显沉重的背包,里面除了厚重的法学课本,还有一柄精心保养的法式长剑,这位青年就是费若秋——曾经在欧洲剑坛崭露头角的中国击剑运动员,如今哥大法学院的一名普通学生。
从剑道到课堂:一个不寻常的选择
2023年秋季,当费若秋在社交媒体上宣布暂别职业击剑生涯,前往美国攻读法学学位时,体育界一片哗然,这位年仅25岁的选手刚刚在法国锦标赛中获得男子花剑季军,正处于职业生涯的上升期。
"许多人认为我疯了,"费若秋在哥大附近的一家咖啡馆接受专访时坦言,"但我始终相信,人生不是单行道。"
费若秋的求学之路并非一时冲动,早在2022年,他就在训练间隙准备了LSAT考试,并以优异的成绩获得了哥大法学院的录取。"击剑教会我的不仅是竞技,更是思考的方式,法律与击剑有相通之处——都需要策略、精准和时机的把握。"
双轨人生:运动员与学生的平衡之道
费若秋的每一天都经过精密计算,早晨6点起床,进行90分钟的身体训练;8点到下午3点上课;4点到7点在纽约击剑俱乐部训练;晚上则留给课业和阅读,这样的日程表,他已经坚持了近一年。
"最困难的是时间管理,"费若秋说,"法学院的要求极其严格,而保持竞技状态同样需要大量时间,我常常只能在夜深人静时阅读案例,在往返地铁上记忆法条。"
尽管如此,费若秋并没有完全离开剑坛,他仍然代表哥伦比亚大学参加校际比赛,并在周末指导该校击剑俱乐部的学生,今年三月,他带领哥大击剑队获得了常春藤联盟锦标赛的亚军。
文化适应:从巴黎到纽约的过渡
对于费若秋来说,文化过渡是一个意想不到的挑战。"在法国,我是一名运动员;我首先是一名学生。"他微笑着说,"这种身份转变很有趣,在巴黎,人们认识我是因为比赛成绩;在哥大,同学们可能更关心我是否理解了宪法修正案。"
语言也是挑战之一,尽管费若秋能说流利的法语和英语,但法律英语的复杂性仍然让他头疼。"第一个学期,我每天都要花数小时查阅法律词典,术语的精确性就像击剑中的动作——毫厘之差,意义全非。"
未来规划:连接体育与法律的桥梁
当被问及未来计划时,费若秋眼中闪烁着光芒。"我希望能够成为体育法律领域的专家,现代体育产业涉及复杂的法律问题——合同、知识产权、跨国纠纷等等,我的独特经历让我能够理解运动员和俱乐部的双重视角。"
费若秋特别关注运动员权益保护问题。"许多年轻运动员在签订合同时缺乏法律指导,这可能导致他们的权益受损,我希望能为此做出改变。"
今年夏天,费若秋将在纽约一家专门从事体育法的律师事务所实习。"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,让我能够将课堂所学与实践结合。"

导师视角:非凡潜力的年轻人
哥大法学院教授詹姆斯·威尔逊对费若秋赞誉有加:"费若秋是我近年来见过的最非凡的学生之一,他的击剑背景赋予了他独特的思维方式——能够同时关注细节和大局,这种能力在法律领域极为珍贵。"
威尔逊教授特别指出:"许多运动员转型学术都会面临挑战,但费若秋似乎天然地适应了这种转变,他的论文关于体育仲裁中的文化偏见问题,展现了深刻的洞察力。"
保持竞技状态:校园中的剑客
尽管学业繁重,费若秋仍然坚持每天训练。"击剑是我生命的一部分,不可能完全放弃。"他在哥大附近的击剑俱乐部租用了一个储物柜,里面整齐地摆放着他的装备。
"在阅读了大量案例后,踏上剑道是一种解脱。"费若秋说,"那种感觉就像回家一样自然,剑术要求的心无旁骛,反而帮助我清空头脑,更好地投入学习。"
今年四月,费若秋意外获得了参加纽约公开赛的机会,并出人意料地进入了半决赛。"那纯粹是为了娱乐,"他笑道,"但站在赛场上,竞争的本能自然苏醒。"

跨文化体验:中美法击剑文化的比较
拥有在中国受训、法国提高、美国实践的经历,费若秋对三种击剑文化有独到见解。"中国击剑注重基本功,法国强调艺术性,美国则更注重实用性和体能,每种文化都有值得学习的地方。"
这种跨文化体验也影响了他的法学研究。"我现在特别关注比较法领域,不同法律体系之间的差异与融合,就像不同击剑流派的交流一样引人入胜。"
挫折与成长:应对挑战的哲学
费若秋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,2024年初,他因过度疲劳导致成绩下滑,不得不重新调整自己的日程安排。"那是一个重要教训,我意识到即使是最高效的时间管理也有极限,我学会了优先处理最重要的事情,而不是试图完成所有事情。"
击剑哲学帮助他应对学术挑战。"在剑道上,你会学会接受失败并从中学习,每个错误都是进步的机会,这种心态在应对法学院的挑战时特别有用。"
社群影响:激励他人的榜样
费若秋的故事已经开始激励其他人,哥大击剑俱乐部成员、本科生丽莎·陈说:"费若秋向我们证明,追求学术和体育卓越并不矛盾,他总是抽时间指导我们,分享他的经验。"
来自中国的留学生社群也将费若秋视为榜样。"许多中国学生被告知必须在体育和学术之间做出选择,"中国学生学者联谊会主席王明说,"费若秋打破了这种二元思维,展示了多元发展的可能性。"
前路漫漫:梦想与现实的平衡
随着法学院二年级学业的临近,费若秋面临更多挑战。"明年将更加艰难,但我已经准备好了。"他计划减少比赛次数,专注于学业和实习,但仍然保持每周至少15小时的训练时间。
长远来看,费若秋梦想能够代表中国参加国际比赛,同时发展自己的法律职业生涯。"也许有一天,我能够站在奥运赛场上,然后第二天出现在法庭上,为什么不呢?人生没有预设的轨道。"
在采访结束时,费若秋看了一眼手表——他还要赶去参加一个学习小组,他利落地收拾好背包,与我们告别后快步走向门口,在夕阳的余晖中,他的背影既像一名匆忙的学生,又像一名准备踏上赛场的剑客。
在这个强调专业化的时代,费若秋选择了跨界的道路,他的故事不仅仅关于体育或学术,而是关于拒绝被单一定义的人生可能性,正如他所说:"剑道只有一条,但人生有很多条,重要的是找到属于自己的那条路,然后勇往直前。"